數智化轉型驅動制造業升級!智能檢測裝備加速賦能“智”效提升
《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下稱《指南》)發布至今已滿3個月。這份《指南》的出臺,猶如在智能制造領域點亮了一盞明燈,為我國智能制造朝著標準化、規范化的方向大步邁進指明了清晰路徑,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在這3個月的時間里,智能制造領域猶如被注入了一股強大的活力,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而智能檢測裝備作為智能制造體系中的核心裝備,其重要性在這股浪潮中日益凸顯,成為推動智能制造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制造業數智化轉型:時代浪潮下的核心引擎
在當今全球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洶涌大潮中,智能制造已然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它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創新管理司IEC聯絡處處長劉昕深刻指出,標準化是推動工業自動化行穩致遠、實現產業升級的通用語言和關鍵基石。近年來,我國在工業自動化標準工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體系架構日益完善,如同為工業自動化搭建了一座堅固的框架,使得各個環節都有章可循;關鍵技術標準取得突破,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國際參與度不斷提升,讓我國在全球工業自動化標準制定中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將工業自動化、標準化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和質量強國的重要抓手,通過強化戰略引領,為產業發展指明方向;完善標準體系,確保各項工作有標準可依;突出創新驅動,激發產業的創新活力;提升標準質量,使標準更具科學性和實用性;聚集應用落地,讓標準真正發揮作用;釋放標準效能,推動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深化國際合作,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原司長張相木認為,智能制造正從數字化和網絡化階段逐步邁向智能化階段。未來,加快工業AI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智能制造向更高層級、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制造轉型,將成為智能制造發展的重點。他進一步指出,制造業數智化轉型有三大要點。
首先,構建基于工業AI的新型智能制造系統是關鍵。智能工廠作為智能制造的物化形態,是實現智能制造的核心載體。打造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功能的智能工廠,是構建新型智能制造系統的核心目標。這樣的智能工廠能夠實時感知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數據,通過學習和分析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并自動執行相應的操作,從而適應不同的生產需求和環境變化,實現高效、靈活、智能的生產。
其次,筑牢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的根基至關重要。盡管高端裝備和工業軟件是我國制造業的短板,但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通過推進“AI + 制造裝備”“AI + 工業軟件”行動,有望實現換道超車。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制造裝備進行升級改造,使其具備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和智能決策的能力;開發基于人工智能的工業軟件,提高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從而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最后,全方位推進制造業數智化轉型是必然要求。這涵蓋了設計、生產、供應鏈、服務和產品等全生命周期環節。在設計環節,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虛擬設計和仿真分析,提高設計效率和質量;在生產環節,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在供應鏈環節,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供應鏈的協同管理,降低庫存成本和物流成本;在服務環節,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提高客戶滿意度;在產品環節,賦予產品智能功能,實現產品的智能化升級。
“近年來,我國在多個領域積極推進‘人工智能 +’行動,取得了積極進展。未來,‘十五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大力度,為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奠定堅實基礎。”張相木對《華夏時報》記者說道。今年上半年,工業和信息化經濟運行平穩,主要經濟指標總量和增速穩步提升,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制造業在數智化轉型道路上的堅實步伐和強大韌性。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在國新辦就2025年上半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上半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在一季度良好開局的基礎上展現出較強的韌性,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5.7%,基本保持穩定。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實施制造業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7.5%。數據顯示,前5個月,規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52萬戶,較上年底增加了8000多,規上制造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5.4%。以5G、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迅速發展,數字產業完成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3%,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了3.4個百分點。這些數據充分表明,我國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加速發展智能檢測裝備: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
智能檢測裝備作為“工業之眼”與“質量大腦”,承擔著質量管控的關鍵職責,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它在更廣闊的產業領域、更高端的應用場景和更精密的制造環節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如同精密的儀器,為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在高端醫療裝備制造領域,中廣核醫療科技(綿陽)有限公司的質子治療技術堪稱當今全球最先進成熟的腫瘤放射治療技術之一。該技術主要用于治療實體腫瘤,通過精確控制質子束的能量和射程,實現了臨床工作流的最優化。其產品性能在諸多方面達到業內最優指標,為醫院質子治療臨床應用提供了精度高、效率高的精準放療解決方案。這意味著在腫瘤治療領域,患者能夠享受到更加精準、有效的治療,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和生活質量,同時也推動了高端醫療裝備制造產業向更高水平發展。
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蜀道集團成渝公司的“雙目視覺道路智能檢測系統”正式投入商業化應用,為道路檢測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該系統基于AI研發,具備強大的多功能數據采集、多目標智能識別與多數據自動分析能力。其路面數據信息識別速度高達160公里每小時,較傳統人工處理提升約48倍,綜合識別準度大于94%。這一系統的應用,可廣泛應用于各類型公路的調查、檢測和評定,大大提高了道路檢測的效率和準確性,降低了檢測成本和安全風險,為交通基礎設施的安全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推動了交通基礎設施領域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轉型升級。
在煤礦智能化開采技術方面,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北京天瑪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無人采煤控制裝備智能工廠堪稱行業典范。該工廠共建設應用6套智能加工系統及生產線、8條柔性智能裝配生產線、多臺套智能專機、1套智能倉儲物流系統、1套智能檢測系統、1套大數據中心、20余套信息化系統,深度融合先進制造及信息通信技術,加快智能轉型升級。通過這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實現了核心產品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化及研發、生產、供應鏈、服務全業務流程的信息互聯互通和高效協同,為無人化智能采煤提供了有力支撐。項目投產應用后,產品合格率達到99.61%,關鍵設備聯網率達到100%,工廠智能化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這不僅提高了煤礦開采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還推動了煤礦行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見中表示,下一步,將在強化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煤礦場景深度融合方面持續發力,重點突破我國煤礦智能化建設“卡脖子”難題,研發信息基礎設施、地質保障、采掘、主輔運輸、通風、供電與供排水、安全監測、煤礦機器人等成套技術裝備。這將進一步提升我國煤礦智能化水平,推動煤礦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下一步將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速發展智能制造裝備,打造智能制造升級版。”趙奉杰進一步表示,首先,加快突破核心技術短板,探索構建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智能檢測裝備技術體系。這將為智能檢測裝備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使其具備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和檢測能力。其次,提升產業供給能力,推動智能檢測裝備領域攻關成果集成創新。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加強產學研用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高智能檢測裝備的產業化和規模化水平。再次,引導智能工廠深化智能檢測裝備應用,提升檢測效率和及時性。讓智能檢測裝備在智能工廠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實現生產過程的質量實時監控和精準控制。最后,完善智能檢測領域標準,深化國際合作。建立健全智能檢測領域的標準體系,提高我國智能檢測裝備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加強與國際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智能檢測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在全球制造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數智化轉型已成為我國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智能檢測裝備作為推動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的關鍵力量,將在未來的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制造業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為全球制造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